|
台灣老藥房
在很多年前收藏過程中,曾經在阿嬤的衣櫃中,收藏到一個仁丹小藥盒之後,於是很好奇台灣早期醫藥方面的資訊,但收藏這檔事,就像炎日下著火的稻草,一發不可收拾。從原先的小藥盒到裝藥盒的木盒,以及同類型的其他相關的藥品,由點至面全面收藏。
日治時期到民國五、六十年代,『藥包袋』的特殊行銷方式相當盛行,原因出於當時的醫療設施缺乏,就連現今的滿街的西藥房那時也非常稀少。於是民眾不小心生病或感冒,都需這種家庭藥包袋解救,為了擔心有民眾因不識字而吃錯藥,藥品的包裝上還會貼心的以圖案來顯示其用於什麼症狀。其實在文盲居多的年代對於藥品劑量的使用,是有一定的危險性,還好80年代以後,隨著藥房林立,寄藥包的年代慢慢走入歷史,民眾轉而向學有專精的藥事人員購買藥品。
氣喘的藥,就會畫上一隻蝦子、烏龜和掃把,以台語發音則為『蝦龜嗽』;止瀉藥就畫一個人在蹲毛坑;止痛藥就畫一個人面露痛苦表情摸著頭、摸著臉龐以表示頭痛或牙痛。『寄藥包』吸引收藏家典藏,常是藥包上那一個個俗又有力的藥名,還有那充滿生命力的圖案!
|
|